close
好像是2005.09.26中國時報的文章,不過分析的很精闢 就貼過來分享。

文、攝影:陳火旺
 
在政府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號召下,台灣觀光真的動了起來!不過這個動,有點像是烏龜吃了搖頭丸後的那種動,有時緩慢;有時衝太快;又有時左右搖擺沒方向,動得台灣觀光發展滿目瘡痍,也動出了台灣旅遊4大怪現象。
 
從政府大力推動觀光後,台灣各地處處可見所謂的「季」跟「祭」,而且很多不忘加上「國際」2字,好呼應行政院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政策,也藉此讓大家佩服主辦單位的國際視野與決心。
 
浮濫的「國際性」活動
在這種各縣市鄉鎮統統動起來的活力下,台灣真的幾乎周周都有「國際性」活動。這禮拜是國際風帆節、下禮拜是國際花卉藝術節、下下禮拜是國際石雕藝術節、再下下禮拜則是國際假面藝術節,接著又有國際合唱節、國際貨櫃節、國際海上花火節、木雕藝術節、海鱺節、甘藷季、蓮花季、陶瓷嘉年華、茶藝博覽會……等等。 只不過,這些活動「國際」在哪裡?有哪幾個真的吸引大批外國人或真的促進觀光客倍增了?
 
本地人捧場 少見觀光客
秀姑巒溪的國際泛舟邀請賽,每年大大打著「國際」兩個字,卻年年都是台灣本土團體組隊參加,偶爾有幾個在台工作的外國人組隊報名,讓隊伍中出現了金髮藍眼,大家就開心到不行,高喊「國際化有成」!苗栗的國際假面藝術節,每年邀請幾個國外團體來台表演,從國外借來一些面具,然後統統擺在一個小到不行的展覽室裡,接著大力宣傳,吸引台灣本地觀光客前往大賺門票錢,但吸引了多少外國觀光客?有什麼比這活動更本土?
 
看看日本怎麼做?
以鄰近的日本為例,為了促進觀光活動真正國際化,許多縣市都會設置「國際人員」。例如鳥取縣,光是這個面積不到台灣1/10、人口不超過 100萬,在日本算是鄉下到不行的小縣裡,就總共設置了30多名國際人員,並聘請包含了1位台灣人在內的12位國外員工。這些國際人員除了翻譯與接待國外 訪客外,平常還要下鄉到小學或社區,針對各自所屬國家的語言、文化、菜餚、風俗習慣等提供教學或經驗交流﹔在這樣的用心下,即便一個鄉下村民,也多多少少都能具有國際觀點,能對外國遊客產生一種熟悉與親切感,進而讓觀光客感到被尊重。這才是促進國際觀光的扎根工作。
然而,台灣的季跟祭,就如放煙火,大大的聲響、大大的宣傳,卻在短暫的花火後很快進入黑暗。究竟台灣有多少個季跟祭,是真的讓文化或觀光扎了根、促進了國際化、引起共鳴?總是吃吃喝喝、玩玩樂樂之後,剩下一本漂亮的書面紀錄以及各項海鮮季後殘敗的生態。
 
預算花了不見成績
好吧!即使煙火炫爛不錯看,但是,要花錢。隨著政府推動觀光,也讓縣市政府或觀光局只要提出觀光活動計畫,幾乎都可在立法院或議會順利過關取得預算。但在這每年近百項的季跟祭中,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,超過一半以上的活動與記者會都是委託公關公司辦理。最後是,管它是水梨季、葡萄季、甘藷季,還是芭樂季,所有的活動內容幾乎都是「大聲公比賽」、「大胃王比賽」,所有的活動宣傳記者會統統都是「上空美女模特兒彩繪」、「泳裝浴衣」、「原住民跳舞」,原因是,他們都找同一家公關公司辦理,或者彼此抄襲;問題是這些活動內容與主題何干?與國際化何干?而政府積極推廣一鄉一特色的「特色」在哪裡?
在這樣的狀況下,台灣的觀光客倍增預算,最後只肥了公關公司、只肥了活動廠商,而納稅人的血汗錢,也在這一場場的煙火秀中被敗光。

一場場的季與祭花火,讓台灣旅遊活動似乎熱鬧非凡、豐富萬分,但實際上,卻是人人都在蘸醬油。而這樣的蘸醬油方式,正是扼殺台灣美好文化與景點的最大凶手。
 
原住民歌舞成暖場秀
以大部分季與祭中常常看到的「原住民歌舞表演」為例,不管是海洋祭、水果祭,不管沾不沾得到邊,經常都會有主辦單位邀請原住民來表演歌舞,藉以暖場造勢,也宣示尊重族群。然而,當原住民歌舞成了一場場只是暖場用的表演秀,當不管卑南族、排灣族、布農族還是泰雅族統統穿上花花綠綠、跳起類似阿美族的歌舞後,這樣的結果,很容易導致大家以為「原來台灣的原住民文化不過如此」。
 
文化藝術膚淺化
事實上,台灣原住民的藝術文化十分深刻,只要深入體會,就會了解原來泰雅族織布如此美麗堅固;泰雅族娶老婆一定要挑大屁股,就因為屁股愈大、愈能織出幅面寬廣的布。排灣族的木雕藝術,是那種帶著天真、卻又能夠震撼人心的深刻之美﹔布農族的八部合音,曾在奧運會上響徹國際、震撼國外藝術家﹔而阿美族的歌舞,也不只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亂唱亂跳,而是有著極為迷人的動作與涵義。
但這一切的深刻與可能的文化藝術感動,卻都在台灣觀光淺碟蘸醬油的表演方式中徹底遭到埋沒,甚至扼殺了文化發展,讓大家只重噱頭。
 
蘭嶼之美豈僅於此
又例如台灣旅遊業者當前正積極推動台東、蘭嶼、綠島3日遊的行程。台灣的離島極美,蘭嶼更是保存著十分濃厚的特有達悟族文化,但因為交通與其他因素,許多人想去蘭嶼卻苦無機會去,而業者推出這樣的行程,正好投其所好,因此大受歡迎。
問題是,仔細檢視這樣的行程就會發現,因為要搭配船班與住宿,所以這類行程中的蘭嶼經常只停留3、4個小時,4個小時的蘭嶼行程,看到的就只是蘭嶼的龍頭岩、軍艦岩、玉女岩等等無聊的陸上景點,抱著滿滿期待而來的遊客,最後的結論往往都是:「原來蘭嶼如此無聊,根本不值得來。」
 
小琉球之痛 殷鑑不遠
當年的小琉球就是這樣被玩死。儘管小琉球是台灣唯一一座珊瑚礁島嶼,潮間帶旁那粉粉紫紫藍藍綠綠的珊瑚碎片美到不行,威尼斯海灘的細沙更如棉花般細緻柔軟,但就因為當年旅行團大多只安排小琉球半日遊,看看陸上無聊的岩石景點,讓大家有了那種「來過了」的快感之後就離去,也因此,幾年之後,直到現在,小琉球還是擺脫不了那種無聊到死的旅遊壞印象。
蘭嶼極美,綠島也極美,但這些美是需要花點時間好好沉靜,與當地人好好交流,最後才會進入心中、看到文化、成為永遠難忘的那種美,而目前這樣的蘸醬油玩法,正在糟蹋這所有的美,讓所有參加這種玩法的旅客,留下的只是超級無聊或海底溫泉人擠人,像下水餃的負面印象,一輩子該來一次的滿滿期待,最後成了一輩子來一次就夠了的滿滿失落。
 
走馬看花 難吸引人
直到現在,台灣的旅行團還是很難擺脫走馬看花的景點遊覽方式,觀光局積極推動的「台灣觀光巴士」也幾乎全部委由旅行社以這樣的方式操作辦理﹔然而,台灣觀光客源以日本、香港與歐美客為主,這些國家人民又大多以定點旅遊方式為主,這樣的行程安排,如何吸引人?如何讓人深刻與感動?如何吸引回流?

<<續>>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ring376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